关于父亲如何教育儿子的文章有哪些(关于父亲如何教育儿子的文章题目)_重复
关于家长如何教育孩子的文章
孩子一做错事,家长就开始惩罚。我们总觉得孩子是自己的,责备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然而责备孩子时,如果我们只凭一时的意气用事,就不能让孩子清楚地明白到底“错”在哪点,那这样的指责不但对孩子没有用,而且会带给孩子很多错误观念和负面影响。下面,我们就通过例子一起来看看吧。
结果和动机,哪个更重要?
镜头1:明明很想帮妈妈做家务,于是就主动去端盘子,可是他在端盘子时不小心摔了一跤,结果把十个盘子打碎了。
镜头2:玉玉很喜欢吃蛋糕。妈妈告诉她一天只可以吃1块,不能多吃。可是玉玉还想要,于是就趁妈妈出门买菜时偷吃了1块,结果不小心将橱柜中的一个盘子打碎了。
以上两个孩子,你觉得哪个孩子更不好呢?
如果我们将两个故事讲给孩子听,孩子大多会认为“明明不好”。因为明明打破了“十个盘子”,打破盘子的数量比玉玉多,所以才不好,这就是儿童所谓的结果论。
孩子往往只从结果的角度来考虑对错或严重程度,而不会从明明和玉玉的动机去看问题。这是为什么呢?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孩子的思维之所以停留在结果的角度,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他们的母亲经常只是根据物质被损坏的程度来责骂孩子。
当我们只重视事情的结果、而忽视孩子的动机时,我们就无法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无法体会孩子想把事情做好却失败时的感觉,当然就无法用体贴的心情去安慰孩子。这时,如果再加以严厉的责骂,“践踏”孩子的善意,那么时间一长,孩子就会认为善意是不好的,自然就不会用善意去对待他人。
就幼儿心理学而言,这一事例中,小班孩子们的表现是非常令人惊讶的。因为7岁左右的孩子,在面对这样的情况时,也未必能做到,而这些小班的小朋友却做到了。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发现,是他们的父母和老师以身作则,常常用自己的言行来告诉孩子——做错事要接受应有的惩罚,但如果你是无意或不小心的做了,则是可以被原谅,或减轻惩罚的。这样,孩子就能逐渐知道故意与无意的差别,也能学习体谅他人的感受,知道什么事该生气,什么事不该生气。
鼓励孩子的善意,让孩子成长地更健康、更快乐!所以,重视、肯定、善待孩子的善意吧,让我们用自己的善意来
给爸爸妈妈的提醒:
切不可以物质损坏的程度作为处罚的唯一标准。责备孩子前,请你先要考虑一下:孩子做事的动机是不是好的。
如果孩子是出于好心,则要肯定和赞扬他的善意,并鼓励他继续做下去,然后再引导孩子如何把事情做好。以林林为例子,你可以对他:“你愿意帮妈妈的忙,妈妈真高兴!不过,你的力气小,在端盘子时,要一个一个小心地端。这样,就不会打碎盘子,妈妈就更高兴了!”
以上如果做家长的能够都做能处理好的,我想应该算是一个优秀的家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