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怎样指导学生学的有效经验交流发言(教师指导学生的方法有哪些)
教师怎样指导学生学的有效经验交流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是要优化教学过程。
实现素质教育,
必须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确
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形成以教导学、以教促学局面。
一、课堂全面关注。
A.、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美国心理学家罗士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乐学情趣,这是一种教学艺术,也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方法,适时调节课堂气氛,真正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知识海洋中自主学习,自行探索,积极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更是我们一直探索的奋斗目标。
B、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他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发展。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态度、广度、深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学生“小手直举、小嘴常开”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场面,然而透过热闹的表面繁华,我们发现这里面还存在着盲目参与、低效参与甚至是负面参与等现象,这使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课堂,切实关注课堂学生参与的有效性问题。
C、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义务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必须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所“为”、有所“不为”,把课堂还给学生,重结果,更要重过程;让学生走进学习、走进生活、经历过程、尝试失败、体验成功,在亲历中建构知识,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最终实现“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基本理念。
D
、关注学生的情感:长期以来,在我国数学教学中,人们更多
关注的是认知因素,而忽视情感因素的存在。实践证明,这种现象违
背了数学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抑制了学生在数学领域发展的广度和
深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关注每位学生的情感体验,充分调动一切情感因素,形成良好的”,使认知和情感和谐发展,达到“情知协调
”的理想境界,这样才能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教学活力。
E、关注学生的动态生成: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正发生着实质性的变化,教学过程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
“动态生成”的过程。“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要求我们从生
命的高度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课前精心预设、到课中对学生在
动态环境中的正面引导,整个教学过程都能体现“学定教”的教学理念,使学生的生命得到尊重,教师的价值得以体现,使新课堂呈现出生机勃勃、动态变化、精彩纷呈的新特点。
二、留给学生主体参与的机会
1
.数学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人人要动脑、动口、动手。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思想,摆正自己位置,还学生主人地位。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处理好师生间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多给学生创造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在讲
“两位数的乘法”这一课时,我注重了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抓住了知识的生长点。通过启发、
引导,让学生发现问题,得出结论。如:学生在以前学习
“一位数乘法”这一课时,已经明白了用第二个因数分别与第一个因数各个位上的数字相乘的算理。针对这一情况,先让同学们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温故知新,并让学生口述算理,在引导学生用多种算法计算两位数的乘法,从多种算法中启发学生用笔算,从而使同学们感悟到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渗透了思育,达到了全体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目的。
2
.让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悟出道理,得出规律。
在素质教学中,教师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探索交流过程之中,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之上,让学生通过对新知识的感知——概括——应用去发现、掌握规律。这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能力的过程。在教学中,本人善于抓住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小组讨论、口述过程、直观演示等教学手段,达到了让学生主动探寻知识规律的目的。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自主探究实践是学好数学的关键,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
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因此面对新知识,我们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学习的情境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获取成功,使自主意识不断增强.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方式,同龄人之间的启发和帮助会使大家得到共同的提高,教学中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学习新知识,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交流情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在交流中学生思维积极、互相补充、互相启发,不仅拓宽了思路、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而且也培养了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好习惯。
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每位教师都知道,对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数学学习的习惯是
很重要的。按照《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
学,对每位学生来说,首先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在这里,良好
的学习习惯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要求学生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
在形式,更重要的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
听别人的意见,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乐于与人合作等内在的学习品
质。老师还要明确,学生这些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
一夕的就能完成的。教学中,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对学生过早地提出
统一的、硬性的要求,而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让学生学会讨
论、学会交流、学会思考、学生合作、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分
享。这引起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为学生学习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使
学生终生受益。
四、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教学中,我努力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经验的积累,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道之前尽早感受,这种做法在课堂教学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教学“数数”前,由于学生刚入学,互相之间还比较陌生,我就设计了“自我介绍”的活动,介绍内容必须包括有几口人”这样,就把要学习的“数数”的知识蕴涵在其中了。为此,老师要在学期之初对整册教材进行研究、分析,找到知识的结合点,规划知识的结合周期,然后通过家庭、学校的有校沟通,通过一系列实验作业,让学生经历几天、几个周,甚至几个月的“感受”之后再学习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总之,一堂有效性的数学课教学,还必须做到确定好教学的起点和切入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捕捉课堂的生成点。让教学风格朴实一些,双基训练扎实一些,教学容量厚实一些,让学生思维活跃一些。让每个40分钟里收获得更多!